(2015亚洲城市论坛)谢英挺: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厦门实践与思考

谢英挺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厦门是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规模适中,总面积1 699km2,城市建成区314km2,常住人口381万人,城市化率88.8%。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与两岸交流频繁,城市发展走在先行先试的前沿。自然环境优美,山海交融,文化多元,中西合璧,有很深的闽台渊源。


厦门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40km2,常住人口规模500万人。


厦门的规划,从宏观到微观,一直在探索和创新,建构了适合厦门的空间规划体系。


宏观层面,厦门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厦门市发展的理念和理想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空间进行发展引导,提出山、海、城相融的组团式空间格局,同时用底线约束思维划定城市生态保护区。有了顶层设计后,厦门开展了多规合一的实践。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一张图,形成全市空间布局一张蓝图;一个平台,建设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审批联动;一张表,深化制度改革,推行一表式受理审批;一套机制,完善一套体制机制,真正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同时,明确总规的地位和作用,对总规进行了创新。一是战略引领,突出总规的战略性及统筹协调作用。二是事权对应,加强国家层面宏观调控及管制的内容;简化地方事权内容,提高规划弹性。三是方法创新,强调规划的公共政策性,加强公众参与;突出编制的动态化、过程化。控规创新理念为:积极灵活有效、刚性与弹性结合、市场反馈与动态维护。


微观层面,厦门注重社区的营造。比如鼓浪屿、东坪山等社区营造,邀请了居民、商户、基层社区、街道、政府、专家等组成工作坊进行讨论,体现了公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工作内容包括物质空间再造,如设施的改善、景观整治、文化挖掘展示、公共空间营造等;制度创新,如创建业态引导模式、完善公共管理机制、制定行业管理制度等。通过社区营造,鼓励公众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使得大家对城市未来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共识。


根据厦门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经验,空间综合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应作为战略引领和底线控制,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管控、政策引导、空间组织与土地安排的作用。专项规划,作为综合规划的反馈,应规范编制内容,与空间战略规划统一目标、反馈协调。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落实上位规划,对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进行具体安排,作为开发控制规划许可的依据。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应建立事权明晰的管理体系,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同一层级的各部门事权清晰、各司其职,建构完善的规划协调机制。修改完善配套法规,规范各规划的编制主体、审批程序。建立有效的规划、有限的管理、规范的秩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