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1488941233242377.jpg《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导读

书评作者:谢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副教授,博士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梁鹤年教授在他的著作《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追本溯源,从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发展,探寻城市规划的本质,进而思考中国城镇化的未来。该书始于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恒”与“变”的辨析,然后以“奥古斯丁”的思想阐述了西方社会的伦理观,并以笛卡尔的“天赋理念”总结出一套天赋心法,再经古雅典的“民主”与经院派的“公平”探索西方的社会形态,后到阿奎那与洛克的古典与现代自然之法辨析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提出“城市人”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第一章与第三章是关于西方社会世界观的思考。第一章阐述了柏拉图的宇宙观与伦理观,柏拉图认为宇宙是有理性、有目的、有善意,万物由“形”与“物”构成,两者分开。“形”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是“真”;物是“永在改变,永不存在”,是“形”的仿制。“ 形”是实质,知“真”即知“形”,要了解万物的本质需要通过“理性”求“真”。第三章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伦理观与政治观,他认为万物是“形”与“物”的统一,万物不断在变,由“潜质”走向“实现”。认识万物的本质,需要把握“ 基本属性”,即“形”,而“数量、质量、关系”等则是“偶有属性”。“理性”是掌握万物之“变”的内在因素,做一个“理性之人”需要有“理性德行”与“伦理德性”。

第二章是关于西方社会伦理观的思考。奥古斯丁认为原罪是“不听神命”之罪,是“性恶”的根源,深植于西方文明的土壤。西方的宗教思想强调爱罪人,社会强调尊重个人自由,法制强调未证明有罪前是无罪。对善人、善事则特具戒心,特别是反感“伪善”;对利他、大我则缺乏信任,特别是怀疑“无私”。在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用下,“多元化”、“包容”和“意见一致”是“性恶”的代名词,“多元”往往就是表彰“性恶”,“包容”往往就是让“性恶”入侵,“一致”往往就是对“性恶”投降。

第四章与第八章是关于西方社会形态的思考,探讨了什么是“民主”与“公平”。从梭伦打破贵族统治,到克莱塞尼斯的民众暴动,后来到雅典时期的“全民参与、敌对式互辩、民主决定绝对”,古雅典的“民主”吸取了柏拉图的“智慧之治”与亚里斯多德的“政善之说”,是完全的、绝对的、真正的民主。西方现代社会的民主来源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时期的个人自由对抗独裁暴政,逐渐演化成“代议民主”与“精英之治”,其本质是“自由为本、民主为用”。而关于“公平”,从早期经院派的亚奎那的理智主义、司各脱及奥卡姆的意志主义,到后期经院派的萨拉曼卡学派,都遵从传统自然之法的“自存与共存”法则,聚焦于免于剥削的自由,强调弱者求存、群体共存的公平。12至15世纪的宗教改革带来资本主义,以普芬多夫、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然之法强调“自爱、自利与权宜”,它们的公平聚焦于博弈的自由,强调强者逐利的公平。

第五章与第六章是关于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什么是普世价值,古典与现代普世价值的差异在哪里?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多葛派、西塞罗到阿奎那,这些遵循古典自然之法的“理性主义”先哲们总结出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即“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而宗教改革后西方社会进入“原则相对、妥协权宜”的时代,以洛克、休谟、斯密、穆勒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否定理性主义,推崇官能经验乃知识的基础,主张人人经验不同、难有共识,认为追求个人享受是天生人性,“自由”即西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第七章回归“理性”,阐述了笛卡尔的求真方法。相比于经验主义从官能的经验出发,通过归纳解释官能接触的现象世界,笛卡尔的“天赋理念”则是在理性主义下,通过纯粹的理性之光(直觉),发掘无可置疑的理念,然后运用逻辑演绎去寻找物质现象底下的真相。在寻“真”的过程中,以“退省”的方式,通过将复杂问题简化到最简单的细部,并思量各细部的关系与直觉链带,以达到求真的目的。

第九章与第十章,梁鹤年教授从古典的自然之法出发,以“自存与共存的平衡”为法则构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规划理论体系,即“城市人”理论。这套理论的核心体现在3个方面:(1)城市规划聚焦于“人”与“人居”的典型,“典型”来源于“基本属性”;(2)将“人”与“人居”要素作为供给者与需求者这一“互动体”看待;(3)提出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是在小我优化下的大我平衡,即优化核心要素、平衡其他要素。“城市人”理论的规划范式分为3段,首先是提炼典型,“城市人”典型的三要素为:年龄、性别、生命阶段;人居典型的3要素为: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其次,通过点(可达性)与量(规模)测度典型“城市人”与“人居”的平衡点,实现两者的匹配并获得最优空间接触机会。最终,通过辨识双方差距,以提升满意度为目标,匹配与优化人居环境。

本书源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思考,在先哲的思想中寻找到了“理性”、“自存与共存”等一系列优良的文化基因。梁鹤年教授主张回归“理性”,从先哲的思想(“旧概念”)中思考现代城市规划、城镇化等“新概念”的未来。这套“由旧到新”的思想融贯于他的“城市人”理论中,它集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等哲学家的理论智慧,从根本上阐述了人与人居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发掘了一套普世价值,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为规划师寻找“真知”提供了一套求真方法。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