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6期 2020年第6期 老年友好社区

卷首语

(2020年第6期)

主题:老年友好社区


特邀组稿人:于一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龄友好社区研究中心 主任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友好城市与社区不仅关乎2.5亿长者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2000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将是养老服务的受益人群从“三无”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扩展到全体老年人,城乡适老化环境建设的对象从专业养老机构扩展到普通居住环境。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国家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引导、支持老年宜居住宅的开发,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居住环境”。翌年,由国家老龄办、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5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总目标做出了如下阐述:加强住、行、医、养等硬件设施环境的优化,提升新建住房的适老化水平,推动老旧住房的适老化改造,改善社区环境的适老化状况,各项措施并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独立、功能维持和社会融入。

       社区是城市人居环境与个人生活环境的中间层次,是社会福祉与个体需求结合的重要空间单元。老年友好社区既包括老年宜居水平较高的普通住宅区,也包括设有年龄限制、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生活照料与服务的专门化住宅区,其核心建设目标均是利用积极的规划设计干预,通过提供援助性服务和支持性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衰退做出适应和补偿,尽量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帮助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可能的最佳活动和参与水平。事实上,推进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不仅意味着为老年人塑造援助性和支持性的生活环境,也是为全体人民提供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机会。安全、无障碍的宜居环境能够同时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环境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便利,包容、积极的社会环境亦有利于整个社会从老年人群的持续贡献与积极参与中受益。

       2007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老年友好社区(Age-Friendly Communities)建立在健康城市实践的基础上。这项倡议由全球范围内35个城市共同发起,从居住建筑、环境景观和交通等建成环境要素着手,探讨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出行、健康行为、社会参与和独立生活,以及减少因孤独、失能和社会排斥而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该计划强调城市设计应关注包含老年人在内的全部年龄群体。到2017年为止,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网络(GNAFCC)已拥有500多个成员及其他社区和组织(WHO 2017)。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框架下,近年来不同国家涌现出很多发展老年友好社区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案例。譬如,英国住房建设部和地方政府(Department for Community and Local Government,DCLG)与英国国际长寿中心(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ILC-UK)提出的“终生社区(Lifetime Neighborhoods)”计划,关注人们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生活需求,强调通过优化普通社区、邻里环境的老年宜居性,帮助老年居民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再如,美国在既有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NORC),通过协调公共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和组织社会活动,帮助老年人留在原来的居住环境中安度晚年。

       老年人是建成环境设计和社区服务供给需要格外关注的群体,其各项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一方面,空间和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各项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建成环境,老年人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调整外出次数,形成特定的出行规律与路线,并建立对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的判断,继而影响生活质量。针对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规划设计应关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个体活动机能的支持与补偿,发掘环境要素在促进健康行为、发挥康复作用等方面的潜力。这一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在1997年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全球战略》中特别指出应关注建成环境对促进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并在《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2015)和《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2017)中进一步论证了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健康的意义,提出积极推进社区环境建设、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倡议。

       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城乡人居环境的适老化基础较为薄弱。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表明,44.7%的老年人认为在社区活动存在不便,65.4%的老年人认为社区设施不齐全,60.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服务不完善,社区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从较早开展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以能力补偿机制为主导的无障碍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理解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基于积极的环境干预策略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质量已成为健康城市和社区更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从年轻型人口结构到老年型人口结构,城市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及时做出响应。缺乏举措和措施不当是现阶段制约居住环境适老化水平的两个主要原因。作为重要的认识基础,准确把握社区环境的适老化问题是科学部署环境举措的必要前提。从行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来看,身体的健康因素决定了活动能力的阈值,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能力局限是否在特定建成环境条件下构成“失能”。换言之,老年人活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也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制约。适宜的规划设计有助于消除或降低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上的参与限制。反之,建成环境也会由于缺乏相应的举措而阻碍甚至剥夺特定人群参与活动的可能。为此,本期以“老年友好社区”为主题,邀请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从空间行为、居住环境、养老住房、技术政策等不同角度探讨老年友好社区的问题。这些探索和宝贵的经验不仅有助于构建人们对“老年友好社区”的认识,也反映了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实践的努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通过采取必要的行动提升城乡居住环境的宜居水平,关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该看到的是,具体实践的推进不仅要克服高龄化、空巢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等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难题,亦须面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前所未有。我们认为,老年友好社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不仅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规划转变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契机。老年友好社区的核心价值观既反映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实际需求,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