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期 2022年第1期 城市体检评估

卷首语

(2022年第1期)

主题:城市体检评估

特邀组稿人: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 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城市规划与建设“见物不见人”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引发交通堵塞、空气恶化、治安混乱、配套设施不足、城市文化与特色缺失等一系列城市病和城市问题。此外,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集聚性和地理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在面对气象灾害、疾病传播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的脆弱性不断暴露。2015年的“8•12”天津塘沽爆炸事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都显现出城市灾害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通过城市体检评估,监测、识别、诊断、分析城市运行状态,并进行风险预估和灾害预警,成为提高城市韧性、推进城市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体检是指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状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状态,监测城市动态变化,诊断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政府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撑。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城市体检评估对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必要性。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要求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2019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2021年,自然资源部正式下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制定行业标准,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总体上,城市体检评估聚焦国家战略层面、城市治理层面与人民需求层面的关键问题和核心变量,是优化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服务居民实际需求的重要举措。

       目前,常态化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在数据基础方面,目前城市体检数据获取来源单一,较多地依赖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多源数据相对不足,因此难以精细化地表征城市运行状态。在指标体系方面,目前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偏向于以空间为核心的人、地、事、物、组织的静态管理,过于强调城市管理,忽视社会服务,从而缺乏与人相关信息的动态监测,难以分析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另外,在分析、诊断及呈现手段方面,缺少综合、直观的城市体检智能化平台,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城市风险隐患。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结合各自地方规划管理和实施情况,在城市体检评估理论、方法论及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包括融合多源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等相关算法实现精细化的空间定量评价;构建多维度、多层次指标体系,细分多尺度空间/时间单元,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性到精细化,全面把握城市各子系统的特征;建立城市空间治理决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开展城市仿真研究和实践应用等,为后续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城市体检评估应当充分吸收以往的先进实践经验,注重新数据、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运用,首先要形成多源数据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校核的体检评估基础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全面、权威、稳定、有效;其次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要素、多主体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确保体检评估标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要创新、深化城市体检评估平台,动态监测城市运行状态,精准识别风险隐患,提高城市体检评估与城市治理的工作效率。

       本期“城市体检评估”主题栏目,聚焦全国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规划一线单位在城市体检评估领域中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点探讨城市体检的起源、发展过程与现状问题;城市体检的中国实践与理论、方法论探索及先进经验;城市体检的未来走势与重点发展方向等热点与核心问题,旨在将城市体检评估与城市规划及治理实践相结合,激发相关领域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