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 2022年第6期 安全韧性城市

卷首语

(2022年第6期)

主题:安全韧性城市

特邀组稿人:翟国方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肆虐全球3年的新冠疫情还没结束,地震、洪涝、台风、严寒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如何应对,联合国在《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2005)、《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2015)、《综合应对新冠肺炎》(2021)等官方文件中都给出了具体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综合能力。

       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倡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文件也高度重视韧性城市理念在规划实践中的落实。将韧性城市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编制的城市也愈来愈多。

       韧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当城市受到灾害或事故的冲击时,不仅不会因受到致命的破坏而瘫痪,而且还能够快速恢复。韧性城市所具有的韧性,不仅仅是指具有灾后快速恢复重建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对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和灾害发生时的减灾救灾能力。韧性,既可以是整个城市的,也可以是城市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的,反映在安全领域,那就是安全韧性。

       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城市风险治理的巨系统工程,涉及治理层级、治理要素、对象险种、治理过程和治理实施主体5个主要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嵌套的五维体系。治理层级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等,每个层级具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治理要素除了通常的人财物以外,还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组织机构、治理机制、信息支撑等构成。对象险种,大类而言,就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每个大类下面还可以细分很多。风险治理过程包括城市风险的科学研究、避险降险、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指挥、恢复重建等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全过程,对应风险治理、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3个阶段。治理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本期以“安全韧性城市”为主题,共收录了6篇具有一定覆盖面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在韧性对象上,既有城市总体的,也有健康、基础设施、洪涝、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等某一方面的;在对象风险上,既有洪涝和生态的传统风险,也有空间健康和海平面上升的新兴风险;在研究案例上,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在空间尺度上,既有流域的,也有城市的,内容丰富多彩。《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系统研究了城市空间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内涵、主要评估方法、规划实践以及未来发展。《韧性城市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展望》对1991—2022年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中英文文献分别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气候变化背景下空间健康风险的评估方法及韧性规划应对》研究了气候变化空间健康风险的评估框架和量化评估方法,并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韧性规划应对思路。《寒区城市的生态韧性及规划策略》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在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挑战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策略。《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策略——以美国佛罗里达为例》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定量评估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不同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策略的优劣。《韧性理念下流域洪涝灾害治理及规划启示——以韩国汉江为例》介绍了韩国汉江流域洪涝灾害治理理念以及具体做法的转变,并对我国东部中小流域如何有效应对洪涝灾害进行了思考。

       《上海城市规划》组织本期专辑,思考如何应对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的不确定性,建设更加韧性的城市,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祈愿疫情早日结束,人民幸福安康!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