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2期 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

卷首语

(2023年第2期)

主题: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

特邀组稿人:赵  炜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伴随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受到持续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口持续减少,人口与社会结构失调;空间资源利用粗放,宏观区域空间结构失衡,微观人居空间脆弱性显著。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各种类型的灾害冲击,也对乡村的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构成巨大挑战。

       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相对简明,社会生态相对单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有针对性的研究十分不足。当前的乡村规划理论缺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系统、结构特征、韧性问题的基础研究, 对乡村空间和社会的脆弱性和可恢复性认识不够深刻。当下,对城市韧性的探讨,系统思维和理论建构越来越面向综合和全要素发展, 而乡村人居环境的差异性、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其韧性思维的维度不同。

       如何运用韧性思维去理解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的特征?现有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方式中的韧性智慧和经验有哪些?具有韧性思维的乡村人居空间规划应是何种范式?什么样的规划模式、规划框架符合具有脆弱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实际?不同特征乡村面临的压力和风险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恰当应对?相应地,韧性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能否运用包含人口与社会、空间与资源的关键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乡村人居的韧性水平做出判断,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人地矛盾关系?以上的问题都是当前的研究值得重点关注的。

       对上述问题链的探索,逐渐构建不同的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规划的情景,确立影响韧性水平的关键性规划指标,建立“结构—情景—目标—标准—形态”的乡村韧性规划框架,从而在深层次内在结构优化上对乡村人居空间进行韧性规划干预。相关研究的积累将改变传统的乡村规划与设计思维要么被限定在固有的图斑之上,要么更多地关注空间形态表征等的常见问题,从而创新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古人早已形成了“成、住、坏、空”的哲学观。从科学的角度,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应当基于韧性理论,深入解析韧性空间结构的内涵,描绘在韧性理论提出的各个适应性循环阶段中,乡村人居空间解构、收缩、恢复、增长等不同状态特征。通过韧性水平的测度,建立其空间结构和形态格局的链接,从“韧性关联、空间映射、时间演变”等维度,发现能够耦合韧性水平以及空间形态结构的关键空间规划指标。依据对这些关键指标的研究,落实到乡村规划“用地、设施、建筑”等重点形态要素和“约束、预期、弹性”等韧性控制指标上,确立乡村人居环境韧性规划的指标体系。

       本期“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主题栏目的7篇论文分别在上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是直面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剖析,优化规划响应路径与规划技术方法。《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一文着力在微观层面进行韧性规划的探讨,提出乡村应急疏散空间是乡村韧性最直接的空间表征这一观点。论文针对当前综合防灾规划中缺少科学实用的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技术这一现实,从识别乡村空间脆弱性、多区域协同防灾空间规划、对疏散路径进行仿真优化、深度介入社区应急疏散能力训练、形成乡村社区应急响应机制等方面,建立了工程韧性和社会韧性并重的应急疏散规划方法,完善了乡村综合防灾规划中的技术内容。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一文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和工程韧性5个维度定性描述了我国东北寒地乡村韧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东北寒地自然资源退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冲击,乡村产业类型单一、结构失衡,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等核心、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服务设施分布不均且内容同质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基层公共卫生安全网络不健全等。继而,文章对影响寒地乡村韧性提升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依托韧性评价识别风险、整体提升与重点提升结合、韧性提升逐级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应路径。

       二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模型建构、指标建立、韧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一文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和灾害危险性的测度方法,提出综合韧性指数用以测度乡村人居环境韧性,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研究,为区域尺度的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测度提供综合视角与关键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出的江苏省综合韧性指数,从时间维度上看出整体提高的趋势,从空间维度上得出区域差异和集聚、关联等特征,从而有依据地给出相应的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策略,具体包括加强抵抗灾害危险能力的重点地区、提升劳动力规模以促进韧性建设,以及通过差异化调控缩减不均衡发展的不同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一文基于“抵抗—恢复—适应”3个维度的韧性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韧性指标权重,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评价与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湘阴县存在的“抵抗力”脆弱型、“恢复力”脆弱型、“适应力”脆弱型、“抵抗—恢复”脆弱型4种高风险村庄类型,在分析其特征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对策。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空间分异机制与优化策略——以西藏昌都为例》一文按照问题解析、理论建构、实证测度、分类提升的逻辑展开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研究,基于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管控冲突、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低、地形对产业限制大”等系统发展失衡特征,建立了“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失调衰退”“转型提升”“协调发展”等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

       三是定性地从历史和现实的乡村规划建设中寻找韧性智慧与经验。

       《“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计”耦合适应研究——以独龙江流域为例》一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云南等地,由原始社会末期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当前状态的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的乡村聚落。文章将韧性思想融入人类学、社会学与乡村规划研究中,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梳理等方法进行比对印证,在河谷、小流域、村寨3个尺度上论述了独龙族人居环境的时空变迁,并探讨其聚落营建历程中核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文章描述了以生存压力为主导形成的典型山地聚落格局,以及在游耕散居转为农业聚居的过程中不断调适其人居空间与社会组织的历程。结论揭示了在长中短时段的不同因素影响下构成多尺度嵌套的空间体系格局,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建立起“生态—社会—生计”相耦合的适应机制。通过聚落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和适应性机制回应了“直过民族”核心的生存问题,挖掘了独龙族生存理性的内在逻辑,对“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的深入认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一文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4个维度对我国乡村社区韧性特征与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文章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北沟村的实践案例研究,介绍在规划设计中适度保持乡村社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有效地逐步修复和提升乡村社区综合韧性的现实策略。

       总的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这一选题的尝试,征集到本学科领域中不同地域环境、细分方向和空间尺度的论文,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各有特色。展望未来,本选题的研究和成果尚处于萌芽的阶段,选题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亟待挖掘,期待感兴趣的同仁们一起努力,深入拓展和持续研究。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