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期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卷首语

(2025年第3期)

主题: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特邀组稿人: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带来了空间上的扩张,更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品质与人居环境的深刻思考。随着城市从粗放型发展迈向精细化治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场所,更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社区往往被简化为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产物,忽略了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与行为模式。作为新兴规划理念,社区生活圈聚焦于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生活品质,旨在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环境,近年来备受关注。

社区生活圈的理论探索起源于对传统社区规划的反思。早期研究多关注社区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社区规划逐渐向人性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超越了单纯的空间视角,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相结合,强调以居民的日常活动为核心,构建一个能够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综合空间体系。它不仅关注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购物、医疗、教育等,还着眼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为核心模式的突破,更是对“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深刻践行。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践探索也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早期实践侧重于设施配置与空间优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手段逐渐融入社区生活圈规划。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精准把握居民需求、优化设施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也从单一社区层面拓展到城市片区乃至整个城市层面,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理念的提出到实践的探索,从单一的空间优化到时空融合的综合规划,社区生活圈的理论与实践正在不断演进。本期主题栏目共收录了7篇与社区生活圈相关的学术论文,涵盖社区生活圈的理论构建、规划实践、技术应用与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旨在探索社区生活圈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与比较——以北京市当代社区和怡美社区为例》一文聚焦于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前置性问题,提出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体系与划分方法。研究表明,理想社区生活圈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呈现规则的“摊大饼”模式,而实际社区生活圈基于居民出行数据呈现不规则的“点—轴”结构。这一研究不仅为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提供了方法论支持,还揭示了理想与实际社区生活圈之间的差异,为后续规划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仍面临动态服务智能定制和用户实时交互能力不足等挑战。《大语言模型助力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研究》一文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s)技术在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中的应用潜力。该研究构建了融合LLMs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的社区公共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智能推送、邻里在线社交等功能,显著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居民互动。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LLMs技术在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中的应用前景,还为未来社区生活圈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施是实现其理念的关键环节。《实施导向下的广州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一文以广州市为例,系统梳理了广州市在社区生活圈划分、服务能力评价、关键要素配置、规划体系衔接和实施行动计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文章提出基于实施导向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路径,旨在探索宜居社区长效建设机制。研究指出,广州市通过整合规划、行动、实施、管理等多维度工作,解决了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法定规划体系衔接不畅等问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规划演进——以上海市为例》一文回顾了上海市自2014年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以来的实践历程。文章指出,上海将社区规划作为生活圈理念在基层落实的主要工具,总结形成了社区规划的“上海模式”。该模式包括明确的目标定位、系统的规划体系、科学的编制方法、丰富的成果内容和高效的协作过程。通过梳理上海社区规划从微更新、行动规划走向综合性规划的动因和背景,该论文展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为更多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是进行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活圈优化的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形态及功能优化分析,而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动态性和复杂情境刻画不足。《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从时间地理学出发,以北京近郊的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将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小区、基本社区生活圈、共享社区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4个圈层,从居民在不同圈层的活动时间节奏、时空热点、活动序列特征等,透视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为社区生活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规划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活圈一开始就具备作为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属性,生活便利度是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核心因素。《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一文基于步行指数构建便利度评估方法,对朝阳区各小区及其生活圈的生活便利度进行了全面评价。该研究识别了朝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特征,提出打造多级特色商圈、增设交通站点提升设施可达性、构建“线上+线下”复合场景设施空间形态等优化建议。这一研究不仅为北京市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方法支撑,也为其他城市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城市生活圈的空间结构是理解城市居民日常活动规律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一文依据城市生活圈理论,基于时空大数据对北京市的多层级城市生活圈进行研究。文章利用社团识别、核密度估计和多算法聚类等技术手段,量化测度北京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的空间结构,刻画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网络,揭示了不同生活圈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规律。这一研究为理解城市生活圈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社区生活圈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其研究与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本期“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题栏目论文从理论构建、技术应用、实施路径、实践案例等多个角度对社区生活圈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社区生活圈的理论内涵,也为实践探索中的我国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智慧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社区生活圈的构建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变化,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我们期待更多学者与实践者投身其中,共同推动社区生活圈的高质量发展。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