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亚洲城市论坛)张玉鑫:转型背景下上海空间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张玉鑫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我们大家的城市,都经历了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发展,当前都面临着城市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论坛上,大家将交流和分享经验,探讨共同面对的问题。希望能在经验分享中启发灵感,在问题探讨中迸发火花,让2013亚洲城市论坛成为我们在亚洲城市研究领域交流的平台和起点。


按照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四个率先”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引领上海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和工作中心。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转型背景下上海空间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20015月,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要把上海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经过12年的发展,规划实施总体情况是好的,城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功能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系列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市运营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切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空间约束、 人多地少的空间压力、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产业发展有待升级、城市品质亟待提升等挑战。


针对目前的发展问题,我们首先从全球、国内和上海的角度厘清对一些发展趋势的认识。 从国际环境来看,下一步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有一个向太平洋西岸转移的态势,以区域为核心的城镇群将成为未来全球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技术发展、创新发展会引领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从国内环境来看,“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准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都对上海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上海自身来看,上海的发展要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放在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思考和谋划。


通过借鉴国际大都市在目标定位、空间增长模式、城市发展转型、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有以下一些粗浅的思考。 在发展目标上,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强化核心服务功能,加快转变空间发展路径,突出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发展规模上,研究如何严格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布局、完善人口结构,强化“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要求,积极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坚持“有机疏散、 多心开敞”理念,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五大要素,建立与城市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强化“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上海及周边区域空间层次和范围, 形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代表国家共同参与全球竞争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应具有合理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功能集聚度。新城要成为上海全球城市区域中的重要节点和综合性功能城市。在生态建设上,研究生态用地总量,严守生态用地底线,确保城市生态安全。在综合交通上,整合区域交通资源、 强化公交优先战略。


对于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发展理念怎样由“城市思维”向“区域思维”转变,发展模式怎样由“关注发展速度”向“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导向怎样由“开发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还希望各位提供一些宝贵建议。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