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亚洲城市论坛)王才强:新加坡公共住宅,不仅仅是解决国民居住问题


王才强(HENG Chye Ki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 院长,教授



新加坡面积约780km2,人口540万。新加坡有3个特点:一是政府拥有整个新加坡83%的土地,并且还在增长之中;二是新加坡有长期稳定的政府,规划具有长远性;三是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能很好地控制城市边界和人口流动。基于以上3个特点,我来讲新加坡公共住宅问题。


我讲的主题是“新加坡公共住宅:不仅仅是居住问题”。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或者叫社会住房,构成了新加坡大部分人的居住环境。新加坡因为空间小,住宅都是高层高密度,公共住宅中的人口密度是7 320/km2。现在83%的人口都住在公共住宅里,因为价格经济, 便民设施多,强调社区的观念,而且会得到持续的翻新和升级。


1971199120012013年的规划蓝图看,新加坡的规划非常简单,大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最初是一个圈、一条线。一个圈就是水库、森林保护区,一条线就是地铁。2013年将要建成的轨交网络,把23个新镇全部连接起来。通过不断增加节点,以区域中心、 次区域中心、边缘区域中心进一步分化市中心,降低中心的集中度。


新加坡公共组屋发展得益于以下政策背景:首先是1964年提出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为快速解决民生问题, 成立建屋发展局(HDB),发展新城镇。政府主导整个运作方式,提倡“始终追求营运合理化,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力”,分配模式都是透明开放的。其次是1967年颁布的土地征用法,政府有征用土地的权利。因此,新加坡政府拥有的土地从最初的40%发展到今天的80%。建屋发展局负责新镇的总体规划,并与其它部门保障镇区所有服务与设施。


1990年代新加坡开始了公共住宅翻新计划。1990年代住房短缺的重大问题已经解决,1960年代开发的组屋已经老旧,社会年龄结构已经老化,因此有了住宅翻新计划、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邻里更新计划、新镇基础设施更新等,从最初的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发展到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混合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欧洲、美国、澳大利亚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我们如何规划,让我们的城市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我给大家展示了新加坡的一些新镇,如果把这些新镇嫁接到美国或者是欧洲去,没有人会住在那些地方。但是我们在新加坡、香港,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创立了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亚洲国家,我们希望制订一套我们自己的模式,而且希望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模式是发挥作用、是奏效的。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