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亚洲城市论坛)王引:规律中的规则与规则中的规律——北京城市更新案例

王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

 

 

北京751时尚设计广场的地块10年前曾经考虑开发,保留下来以后现在更新为北京市的一个时尚地区。由这个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就是城乡规划制订的规则,是否适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我们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中,有哪些规律性的内容?再者,我们的规则是适应规律,还是规律从属于规则?


北京798艺术区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其实城市更新活动常常是在“规划”尚无知觉的情况下已悄然发生。我们一直认为规划是强者,其实我们做一下反思,规划还没那么强。


城市更新的要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有规模彻底更新和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各要素因时间、地点、诉求等原因互为主次,无“法”定“律”。但更新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依据具体的对象进行有效选择,将规划规则融于城市更新规律之中,体现出规则的价值。以前门鲜鱼口、大栅栏地区2003版保护规划的实施为例,以前门大街为界的东西两侧采用了不同的更新路径。前门西侧是以自愿腾退、试点带动、全面发展的有机更新模式,东侧是政府包揽、成片改造的大规模更新摸式。二者效果有很大不同。西侧通过借助一些社区活动周等中小型事件和市政改造、违章拆除、环境优化、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经过若干年的不断坚持,更多地保持了老北京的魂。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私人捐献私宅,街道负责操办,公益基金注入资金的案例。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社区参与,使得博物馆建设完以后,这个地方非常有秩序。小米院子的改造是一种“汇集的小溪”的典型案例。北京莱锦创意产业园则是国棉二厂改造而成。这3个案例分别给我们启示,一是改变规划部门包打天下的“传统”,通过依靠规划实施主体,融规划师于城市更新的动态之中,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补充完善规则是城市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同时强调基层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门。二是城市是非常大的实体,而承载者民众生活的是我们各个单体、各个院子。因此这种改造,不需要大规模系统的城乡规划改造,甚至保护建筑的理论支撑,个人就可以去完成。点滴的事和精细化的精神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同时我们认为,规划设计不到的领域,恰恰是城市更新应该关注的关键点之一。三是工厂也是城市的记忆者。我们不要简单认为为了满足公共设施的需求,可以拆除任何工厂。每一个工厂,归根结底是城市中的“一分子”。对任何“一分子”的尊重都是城市规划的基点。“一分子”的好,意味着整体品质的优,“一分子”也应该按照城市生长规律不断生长。


发现规律,拟定规则;制定规则,适应规律。把城市更新改造中的规律性内容融入我们城乡规划规则之中,或者说当我们制定城乡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城市或者乡村更新改造过程中的这些规律。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