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4年第4期 总第177期 【本期主题: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
- 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1-P8) [PDF下载]
- 面向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9-P16) [PDF下载]
- 产业园区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勤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17-P23)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与规划启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24-P30) [PDF下载]
- 寒地微气候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协同优化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31-P39) [PDF下载]
- 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摘要] 2024 VOL4: (P40-P47) [PDF下载]
- 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碳策略探讨 [摘要] 2024 VOL4: (P48-P55) [PDF下载]
- 多源数据驱动街区空间品质提升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方案为例 [摘要] 2024 VOL4: (P56-P63) [PDF下载]
-
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 土空间也面临发展新机遇和转型挑战。在此背景下,以战略规划转型为出发点,衔接温室气体清单并梳理国土空间规划 促进减碳增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碳约束背景下上海空间战略发展响应思路,以及基于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 点领域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期为上海落实“双碳”目标提供研究支撑。 2024 VOL4: (P1-P8) [摘要] [PDF下载] -
面向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 [摘要]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正在面对的重大威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碳核算是监测城市 碳排放情况,调控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以城市建成区为碳核算范围,并将城市碳核算方法与城市空间要素相 衔接,这对于实现城市“双碳”目标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15年间的 能源活动数据与空间使用活动数据,构建城市建成区碳核算体系与面向城市空间使用活动数据的城市建成区碳核算方 法,并将核算结果与能源使用碳核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核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城市碳中和路径预 测、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评估等碳核算方法应用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024 VOL4: (P9-P16) [摘要] [PDF下载] -
产业园区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勤的影响机制和优化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 [摘要] 产业园区作为以生产就业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空间,其内部的职工通勤行为呈现较为明显的高碳特征。选取天津市高新 区华苑片区(城内园区)和华苑产业园(城外园区)2个不同区位的典型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多元Logit回归模型,从步行环境、功能与活力、交通连通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个维度分析建成环境对职工通勤选择 的影响机理,并针对不同园区的建成环境提出共性和差异性低碳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连通度和步行环境 始终是影响职工通勤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建成环境优化时应予以重点关注;(2)城内园区需强调功能多样性和活 力的提升,而城外园区则应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 2024 VOL4: (P17-P23)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评价与规划启示——以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为例 [摘要] 应对城市低碳发展需求,以城市的基本运行单元社区生活圈为研究范围,对居民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价。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手段,在以往慢行环境评价指标中增加对步行环境的精细化测度,并采取主客观结合的出行环境评价方法, 对北京、上海、深圳、海口4个城市中24个典型的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其长处与短板,提出针对性的 规划设计建议。不同类型社区的低碳出行环境特点差异明显,而缺乏专用自行车道是中国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出行方 面亟待探索解决的共同难题。 2024 VOL4: (P24-P30) [摘要] [PDF下载] -
寒地微气候影响下的住区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应协同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气候领域,然而由此产生对建筑碳排放效应的影响规律尚 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严寒地区沈阳市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种微气候要素影响下的建筑碳排放耦合模型,采用 Grasshopper构建参数化平台,集成住区形态几何控制模块、微气候分析模块与碳排放模拟模块,在遗传算法支持下, 以碳排放效应最优为目标进行住区空间布局寻优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微气候要素对单体建筑各层碳排放的影响程 度为:风速>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在容积率一定情况下,形态参数对住区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程度为:建筑朝向>建筑 间距系数>围合度。根据2023年冬至日气象数据进行优化实验,获得的最优方案与原始方案对比,当日住区的CO2排放 量减少6.53 kg。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规划建设低碳住区提供一种量化控制设计方法。 2024 VOL4: (P31-P39) [摘要] [PDF下载] -
长三角城市群多部门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影响要素与空间规划响应研究 [摘要] 从碳排放总量及工业、民用、交通、电力四部门排放量出发,可视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构建模型分析 其影响要素,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提出响应策略。首先,对1990—2021年长三角碳排放进行时空数据可视化;其次,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协同性;再次,考虑国土空间规划分区,采用改进STIRPAT模型遴选出社会经济、建成 环境方面对总量、地均碳排放的显著影响因子及其弹性系数;最后,提出针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空间规划策略。结果 表明,碳排放以区域性中心城区为聚集,城市化水平、人口要素、人均财富等要素会促进区域碳排放。基于此,提出碳排 放分区划定、低碳产业引导、用地分类与格局优化等空间响应策略。 2024 VOL4: (P40-P47) [摘要] [PDF下载] -
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碳策略探讨 [摘要] 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地域,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 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生产消费与空间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总体特征、构成特征、空间分布、转换 特征和碳汇的结构与空间特征。通过对比五大城市群的碳排放结构关联,评估了总量与强度、碳中和特征,以及与社会 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揭示了各城市群之间及城市群内部地级市产业门类在碳排放方面的相互影响。最后,基于现行减 碳政策和机制,并参考相关国际经验,对五大城市群的减碳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2024 VOL4: (P48-P55) [摘要] [PDF下载] -
多源数据驱动街区空间品质提升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获奖方案为例 [摘要] 伴随城镇化阶段转型,提升街区空间品质正成为新时期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 改变传统城市设计的工作语境,为街区空间品质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性。新数据技术在街区型城市设计的应用上目前 存在着研究维度相对单一、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难以在整体上客观反映街区空间品质及环境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 首先,将城市设计学科的整体观与新数据技术的集成性有效融合,探讨存量更新背景下街区空间品质提升的理论内 涵、内容构成与目标理念。其次,利用多源数据组合优势,建构多维度、多要素的综合品质研究框架、设计指标体系以及 相应的技术路径。最后,以西陵家宅路、文定坊商业街坊和小陆家嘴金融商务街区为例,通过关键基础指标、问题诊断、 目标愿景、策略框架与设计成果评估等技术环节的解析,初步验证该技术方法在不同街区环境中的可应用性。 2024 VOL4: (P56-P63)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