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18年第4期 总第141期 【本期主题:社区微更新】
-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 [摘要] 2018 VOL4: (P1-P1) [PDF下载]
- 日本老旧小区更新经验与特色* ——东京都两个小区的案例借鉴 [摘要] 2018 VOL4: (P1-P8) [PDF下载]
- 旧城集市型社区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 ——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 [摘要] 2018 VOL4: (P1-P15) [PDF下载]
- 基于工作坊的村社自治规划与微改造模式探索 ——以广州桥南街为例 [摘要] 2018 VOL4: (P1-P22) [PDF下载]
- 社区规划师推进下的社区更新及工作框架* [摘要] 2018 VOL4: (P1-P28) [PDF下载]
- 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 ——基于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摘要] 2018 VOL4: (P1-P37) [PDF下载]
- “公园城市”语境下旧城社区场景化模式初探 ——以成都老城为例 [摘要] 2018 VOL4: (P1-P43) [PDF下载]
- 台湾乡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地方感重塑研究* ——以台中市中和社区为例 [摘要] 2018 VOL4: (P1-P50) [PDF下载]
-
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 [摘要] 山地城市社区特有的复杂多维的空间形态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共同滋生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二者密不可分。通过厘清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乃至整体文化结构价值,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微更新,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日常空间文化品质。运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梳理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山地城市社区地形条件与现存人工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及隐含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及其呈现的空间文化结构。通过对社区内历史与当代空间文化单元的文化价值适度计量研究,解析和评价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并从节点、路径和区域3个层次提出山地城市社区的微更新策略,透过特征曲线的图示方式对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进行评价。 2018 VOL4: (P1-P1) [摘要] [PDF下载] -
日本老旧小区更新经验与特色* ——东京都两个小区的案例借鉴 [摘要] 老旧小区的更新和提升已成为中国当前众多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议题。日本经历了数十年的城市更新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老旧小区,并形成了丰富经验和特色。在回顾日本老旧小区更新历程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基于代表性、知名度和更新内容等维度,以东京都的花田和高岛平两个小区的更新为典型案例,从参与主体、更新手段、议事机制3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日本的老旧小区更新已经从单一建筑空间改造转向小区全面提升,包括功能优化、社会活力再造、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参与等,并且重视更新中的地域特色,以期为中国探索城市老旧小区更新的可持续路径提供借鉴。 2018 VOL4: (P1-P8) [摘要] [PDF下载] -
旧城集市型社区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 ——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 [摘要] 集市通常是城乡发展的发源地,而旧城集市型社区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源,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记忆。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大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亟需通过更新来重新激发活力,但却难以套用简单的旧城更新模式。聚焦旧城集市型社区转型的微更新路径,以厦门市营平片区为例,基于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尝试应对集市自身及集市所在社区的转型发展瓶颈,试图为我国该类型社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2018 VOL4: (P1-P15)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工作坊的村社自治规划与微改造模式探索 ——以广州桥南街为例 [摘要] 基于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村社规划与微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结合广州桥南街的规划实践经验,总结出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自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社自治规划模式。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该模式以基层动员为基础,以党建引领为引领,将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与公共事务作为规划的核心,在规划及实施的过程中,以工作坊为媒介将多元主体以及社会资本融入到村社规划与建设,进而实现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与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有机结合的村社自治规划模式。桥南街村社自治规划的实践不仅完善了目前我国现有的村社规划模式,也将为我国正在推进的老旧村社改造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2018 VOL4: (P1-P22)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规划师推进下的社区更新及工作框架* [摘要] 随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可持续性、宜居性发展战略,当下中国城市更新的重点逐渐开始由“物”向“人”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式社区更新、微更新研究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规划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对“城市更新”的发展梳理及国外或地区“社区规划师”的探索经验,从“反思”的规划关注点层面、“研究”的规划方法层面、“观察”的规划操作方法层面、“参与意识培育”的设计实践层面,对社区更新进行多方面再思考。结合“参与阶梯理论”,并在切实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行动主义策略下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以期为我国社区更新带来新的思路和参考。 2018 VOL4: (P1-P28) [摘要] [PDF下载] -
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 ——基于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摘要] 缤纷社区建设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开展的社区多元共治的实践。以社区微更新为载体,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在多元共治的理论和实践解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两年来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实践,提炼出缤纷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缤纷社区内容、多元主体角色、共同治理方法。通过调查和访谈,重点分析社会组织为媒、专业人士为媒、企业为媒3个典型模式,并对下一步缤纷社区建设提出优化策略,为其他城市开展社区微更新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8 VOL4: (P1-P37) [摘要] [PDF下载] -
“公园城市”语境下旧城社区场景化模式初探 ——以成都老城为例 [摘要] 社区是城市生活职能的基本单元,社区修补是城市修补的基本面。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深远影响成都规划建设的各个层级。在此语境下,成都开创了城市社区场景化的若干规划模式。从场景理论的内涵入手,探讨场景化与社区修补的关系,剖析“公园城市”语境在社区修补领域的内涵。而后聚焦成都老城社区修补,以场景化的思路为对象,构建社区分析框架。针对社区特征,提出相应社区场景模型及构建策略。初步梳理出社区场景化的路径框架,希望为其他城市的社区修补方法提供有意义的讨论。 2018 VOL4: (P1-P43) [摘要] [PDF下载] -
台湾乡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地方感重塑研究* ——以台中市中和社区为例 [摘要] 快速城市化使都市近郊乡村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居民地方感弱化及凝聚力丧失,亟待采取措施以降低其负面影响。以台中市近郊中和社区为实证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乡村社区营造中重塑地方感的策略与过程,以及地方感重塑对于社区营造的影响。指出一系列物质空间改造、社会文化活动等举措不仅美化了景观环境,而且能重新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强化社区的凝聚力、提升社区的地方感。然而,不同群体地方感存在分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区营造的效率。中和社区营造的经验对于我国乡村地区通过社区营造重塑地方感,进行自下而上的持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 VOL4: (P1-P50)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