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5年第2期 总第181期 【本期主题:城市空间智能与规划】
- 城市的标度效应:体量、规模与形状 [摘要] 2025 VOL2: (P1-P6) [PDF下载]
-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时空智能与新时期城市精细化 治理:理论、方法与应用途径 [摘要] 2025 VOL2: (P7-P14) [PDF下载]
- 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需求测度与模拟优化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15-P24) [PDF下载]
- 街道视觉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分析范式转型 [摘要] 2025 VOL2: (P25-P31) [PDF下载]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 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2: (P32-P39) [PDF下载]
- 多级洪涝灾害中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测度与 优化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40-P50) [PDF下载]
- 气候公平性视角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多维驱动机制 [摘要] 2025 VOL2: (P51-P59)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现实矛盾研判 与对策探讨 [摘要] 2025 VOL2: (P60-P67) [PDF下载]
-
城市的标度效应:体量、规模与形状 [摘要] 归纳了4组城市标度效应,用以描述和解释城市及其空间区位随规模变化的理论与方法。“城市标度律”指的是城市各类规模要素随城市发展而变化的趋势,如人口增长等,其反映了城市系统间的时序演化关系。这些关系涵盖了城市位序与规模法则、基于区位的人口密度函数、基于空间距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及与城市规模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如收入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张的异速增长规律。这些规则可以被4个定律所解释,分别是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克拉克定律(Clark's Law)、托布勒定律(Tobler's Law)和马歇尔定律(Marshall's Law)。以高精度、广覆盖的英国城市就业和人口分布为案例,讨论这些理论和定律在城市中的应用,反映出一种顺应规律发现的空间智能形式。 2025 VOL2: (P1-P6) [摘要] [PDF下载] -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时空智能与新时期城市精细化 治理:理论、方法与应用途径 [摘要]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时空智能在该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城市科学的 角度,结合新时期的目标与任务,试论述以时空智能支持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基础、方法框架和应用途径。首先扼要 梳理时空智能研究的谱系,并指出既有城市科学研究分别从地理模式、机制和调控的角度出发,不仅为城市精细化治 理建立了充分的可行性基础,而且设定了理论上所能达到的目标;大量方法研究亦为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交互和时间 动态规律挖掘、问题归因和趋势预测,以及运筹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库。进一步地,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上述时空智能 工具在从城市态势感知、空间管理、响应处置、预判预警到体制机制建设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完整闭环中的应用途径。 2025 VOL2: (P7-P14) [摘要] [PDF下载] -
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需求测度与模拟优化研究 [摘要] 末端物流无人化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虽然已初步应用于实践中,但其在实施效果和优化策略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 定量化的研究。通过量化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实际需求,评估不同自动化水平和情景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为校园无人化物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清华大学校园为典型应用场景,结合YOLOv8和ByteTrack算法开发物流 需求测度模型,实现对监控数据中骑手的自动识别与计数。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数据,利用Anylogic平台进行仿真模拟, 分析末端物流无人化在多种情景下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物流无人化在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存在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增加的问题,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通过提高机器人或骑手速度、增加机器人数量和增加配送枢 纽数量等策略,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并减少能源消耗。基于模拟结果,发现校园内需要部署至少40台 机器人以完成配送任务。此外,布局4—5个配送枢纽、每个枢纽15—20个机器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建议将机器人 及骑手速度控制在13—15 km/h以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2025 VOL2: (P15-P24) [摘要] [PDF下载] -
街道视觉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分析范式转型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视觉特征不仅直观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品质,还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福祉。街景图像以人 的视角反映街道场景,为微观层面的城市环境分析提供了独特视角,成为城市规划领域不可或缺的数据。系统梳理街景 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历程,重点分析其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紧密关联。从早期的传统手工审计,到基于统计机器 学习的特征工程,再到深度学习驱动的自动化分析,街景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分析精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近年来,自监督 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街景数据的潜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复杂的城市分析任务。通过回顾街景数据在 不同技术阶段的应用,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其分析范式,并展望其在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潜力。 2025 VOL2: (P25-P31)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 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摘要]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 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 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 3 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 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 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2025 VOL2: (P32-P39) [摘要] [PDF下载] -
多级洪涝灾害中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测度与 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与功能高度耦合形成复杂的时空城市系统。时空城市系统不仅承载并适应各类城市挑战,也是面向城市韧性提升的 规划干预对象。理解真实城市系统的韧性演化机制及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是韧性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基础。融合手机信令、 道路路网、房价等多源数据,构建城市通勤时空结构模拟框架,并测度其在不同等级洪涝情境下的动态韧性特征及空间、社会 分异规律。通过识别韧性瓶颈,提出相应的规划干预策略,并将方法应用于上海市,揭示不同地区的韧性差异与多种韧性组合 模式。结果表明,城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呈现出多维复杂性,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韧性空间分异高于性别等因素,并表现出基于 风险分布的不均衡社会排斥效应。此外,通勤效率瓶颈的修复存在显著的时效性和空间分异,并可实现较精准的定位。研究结 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的洪涝灾害响应机制,并为韧性优化与精细化规划提供了参考。 2025 VOL2: (P40-P50) [摘要] [PDF下载] -
气候公平性视角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多维驱动机制 [摘要] 随着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城市洪涝已成为高密度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危害—暴 露—脆弱性”框架,综合多源数据开展洪涝风险评估与资源公平性分析。采用贝叶斯优化的LightGBM-SHAP方法,揭示 关键致灾因子的变化机制;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评估防洪安全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结果显示:洪涝风 险呈现沿海向内陆递减格局,高风险区集中于核心城市与河网密集区;安全资源存在显著空间不平衡,新兴区域的规划 割裂与基础设施孤岛化加剧风险暴露;关键致灾因子随风险等级升高从地形—物理因素逐步转向水文—生态因素;不透 水地表率、植被覆盖率是影响洪涝总体风险的核心变量。融合风险机制解析与公平性量化评估,以期为气候适应性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与政策依据。 2025 VOL2: (P51-P59) [摘要]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现实矛盾研判 与对策探讨 [摘要] 城市的健康和高效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的空间保障和高质量利用。当前上海的产业发展亟待破解低效产业用地退出、 存量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用地政策机制创新等问题。围绕产业用地的高质量利用,系统回顾伴随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各 阶段产业政策,梳理其核心要义;并以上海市松江区、宝山区的典型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为对象,系统分析相关产业政 策落地的现实矛盾。在此基础上,探索低效产业用地退出、存量产业用地更新、新型产业用地利用和战略预留区启用等 对策思路,以期为上海产业用地规划、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2: (P60-P67)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