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5年第2期 总第181期 【本期主题:城市空间智能与规划】
- 城市的标度效应:体量、规模与形状 [摘要] 2025 VOL2: (P1-P6) [PDF下载]
-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时空智能与新时期城市精细化 治理:理论、方法与应用途径 [摘要] 2025 VOL2: (P7-P14) [PDF下载]
- 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需求测度与模拟优化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15-P24) [PDF下载]
- 街道视觉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分析范式转型 [摘要] 2025 VOL2: (P25-P31) [PDF下载]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 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2: (P32-P39) [PDF下载]
- 多级洪涝灾害中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测度与 优化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40-P50) [PDF下载]
- 气候公平性视角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多维驱动机制 [摘要] 2025 VOL2: (P51-P59)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现实矛盾研判 与对策探讨 [摘要] 2025 VOL2: (P60-P67) [PDF下载]
- 存量时代下基于土地价值捕获的“轨道+物业” 模式探索 [摘要] 2025 VOL2: (P68-P74) [PDF下载]
- 地方感引导下的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基于日常生活的多尺度建构视角 [摘要] 2025 VOL2: (P75-P81) [PDF下载]
-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及规 划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82-P89) [PDF下载]
- 功能家庭视角下我国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分异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90-P97) [PDF下载]
- 苏南乡镇空间的多尺度重组过程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98-P104) [PDF下载]
- 大数据支持下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新城特征比较——以上海、东京、新加坡、香港为例 [摘要] 2025 VOL2: (P105-P112) [PDF下载]
- 小微企业的时空演化及其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2: (P113-P120) [PDF下载]
- 复杂网络理论视角下城市空间活力测度与规划导控研究 [摘要] 2025 VOL2: (P121-P128) [PDF下载]
- 多方协作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美国加州无障碍环境的实施机制分析 [摘要] 2025 VOL2: (P129-P134) [PDF下载]
- 英国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实践与启示 [摘要] 2025 VOL2: (P135-P142) [PDF下载]
-
城市的标度效应:体量、规模与形状 [摘要] 归纳了4组城市标度效应,用以描述和解释城市及其空间区位随规模变化的理论与方法。“城市标度律”指的是城市各类规模要素随城市发展而变化的趋势,如人口增长等,其反映了城市系统间的时序演化关系。这些关系涵盖了城市位序与规模法则、基于区位的人口密度函数、基于空间距离的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及与城市规模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如收入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张的异速增长规律。这些规则可以被4个定律所解释,分别是齐普夫定律(Zipf's Law)、克拉克定律(Clark's Law)、托布勒定律(Tobler's Law)和马歇尔定律(Marshall's Law)。以高精度、广覆盖的英国城市就业和人口分布为案例,讨论这些理论和定律在城市中的应用,反映出一种顺应规律发现的空间智能形式。 2025 VOL2: (P1-P6) [摘要] [PDF下载] -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时空智能与新时期城市精细化 治理:理论、方法与应用途径 [摘要]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时空智能在该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城市科学的 角度,结合新时期的目标与任务,试论述以时空智能支持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基础、方法框架和应用途径。首先扼要 梳理时空智能研究的谱系,并指出既有城市科学研究分别从地理模式、机制和调控的角度出发,不仅为城市精细化治 理建立了充分的可行性基础,而且设定了理论上所能达到的目标;大量方法研究亦为城市空间格局分析、交互和时间 动态规律挖掘、问题归因和趋势预测,以及运筹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库。进一步地,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上述时空智能 工具在从城市态势感知、空间管理、响应处置、预判预警到体制机制建设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完整闭环中的应用途径。 2025 VOL2: (P7-P14) [摘要] [PDF下载] -
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需求测度与模拟优化研究 [摘要] 末端物流无人化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虽然已初步应用于实践中,但其在实施效果和优化策略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 定量化的研究。通过量化校园末端物流无人化的实际需求,评估不同自动化水平和情景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为校园无人化物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清华大学校园为典型应用场景,结合YOLOv8和ByteTrack算法开发物流 需求测度模型,实现对监控数据中骑手的自动识别与计数。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数据,利用Anylogic平台进行仿真模拟, 分析末端物流无人化在多种情景下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物流无人化在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存在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增加的问题,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通过提高机器人或骑手速度、增加机器人数量和增加配送枢 纽数量等策略,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并减少能源消耗。基于模拟结果,发现校园内需要部署至少40台 机器人以完成配送任务。此外,布局4—5个配送枢纽、每个枢纽15—20个机器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建议将机器人 及骑手速度控制在13—15 km/h以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2025 VOL2: (P15-P24) [摘要] [PDF下载] -
街道视觉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分析范式转型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视觉特征不仅直观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品质,还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福祉。街景图像以人 的视角反映街道场景,为微观层面的城市环境分析提供了独特视角,成为城市规划领域不可或缺的数据。系统梳理街景 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历程,重点分析其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紧密关联。从早期的传统手工审计,到基于统计机器 学习的特征工程,再到深度学习驱动的自动化分析,街景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分析精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近年来,自监督 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街景数据的潜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复杂的城市分析任务。通过回顾街景数据在 不同技术阶段的应用,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其分析范式,并展望其在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潜力。 2025 VOL2: (P25-P31)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 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摘要]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 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 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 3 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 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 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2025 VOL2: (P32-P39) [摘要] [PDF下载] -
多级洪涝灾害中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测度与 优化研究 [摘要] 城市空间与功能高度耦合形成复杂的时空城市系统。时空城市系统不仅承载并适应各类城市挑战,也是面向城市韧性提升的 规划干预对象。理解真实城市系统的韧性演化机制及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是韧性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基础。融合手机信令、 道路路网、房价等多源数据,构建城市通勤时空结构模拟框架,并测度其在不同等级洪涝情境下的动态韧性特征及空间、社会 分异规律。通过识别韧性瓶颈,提出相应的规划干预策略,并将方法应用于上海市,揭示不同地区的韧性差异与多种韧性组合 模式。结果表明,城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呈现出多维复杂性,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韧性空间分异高于性别等因素,并表现出基于 风险分布的不均衡社会排斥效应。此外,通勤效率瓶颈的修复存在显著的时效性和空间分异,并可实现较精准的定位。研究结 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上海市通勤时空结构韧性的洪涝灾害响应机制,并为韧性优化与精细化规划提供了参考。 2025 VOL2: (P40-P50) [摘要] [PDF下载] -
气候公平性视角下城市洪涝风险的多维驱动机制 [摘要] 随着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城市洪涝已成为高密度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危害—暴 露—脆弱性”框架,综合多源数据开展洪涝风险评估与资源公平性分析。采用贝叶斯优化的LightGBM-SHAP方法,揭示 关键致灾因子的变化机制;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评估防洪安全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结果显示:洪涝风 险呈现沿海向内陆递减格局,高风险区集中于核心城市与河网密集区;安全资源存在显著空间不平衡,新兴区域的规划 割裂与基础设施孤岛化加剧风险暴露;关键致灾因子随风险等级升高从地形—物理因素逐步转向水文—生态因素;不透 水地表率、植被覆盖率是影响洪涝总体风险的核心变量。融合风险机制解析与公平性量化评估,以期为气候适应性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与政策依据。 2025 VOL2: (P51-P59) [摘要]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现实矛盾研判 与对策探讨 [摘要] 城市的健康和高效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的空间保障和高质量利用。当前上海的产业发展亟待破解低效产业用地退出、 存量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用地政策机制创新等问题。围绕产业用地的高质量利用,系统回顾伴随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各 阶段产业政策,梳理其核心要义;并以上海市松江区、宝山区的典型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为对象,系统分析相关产业政 策落地的现实矛盾。在此基础上,探索低效产业用地退出、存量产业用地更新、新型产业用地利用和战略预留区启用等 对策思路,以期为上海产业用地规划、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2: (P60-P67) [摘要] [PDF下载] -
存量时代下基于土地价值捕获的“轨道+物业” 模式探索 [摘要] “轨道+物业”模式是通过土地价值捕获反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典型形式。在由增量迈入存量的时代背景 下,国内城市仍未摆脱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对“轨道+物业”模式的应用局限于前期开发阶段,面向存量时期的长效 运维思路和规划应对较为欠缺。从增量—存量两阶段平衡原理和土地—物业两层次价值捕获工具的研究出发,对日本 东京、中国香港和上海3个典型城市的“轨道+物业”模式实践进行解读,通过长效机制、创新技术、激活市场等维度进 行比较和反思,提出存量时期轨道相关规划与实施的优化建议。 2025 VOL2: (P68-P74) [摘要] [PDF下载] -
地方感引导下的社区治理路径探索——基于日常生活的多尺度建构视角 [摘要] 地方感借由即时感知和长期社会建构影响人的时空行为,以地方感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可通过地方认同的形塑与作用推 进社区营造,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回溯日常生活的理论转向,结合地方感理论构建社区实践的分析框架,认 为社区地方感在日常的具身实践中产生,同时人的行为流动逐渐跨越固有的社区边界,拓展为从身体到社区再至区域 的多尺度地方意义的建构。其中,功能性的社区更新建立在对居民诉求及时回应和多主体协调治理的基础上,重塑人的 中心性是对社会关系异化的战术抵抗。这可深化情感性的邻里关系联结,而象征性的地方文化则进一步将对外的社区 印象转变为向内的生活自洽。地方感作为持续性社区治理的撬动关键,未来应在广泛的中小城市增加实证研究,以逐步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2025 VOL2: (P75-P81) [摘要] [PDF下载] -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及规 划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在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日益重要。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保 护目标认识、价值理念和策略方法等方面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跨领域关联衔接并 提供规划应对思路,分析生物多样性本身的层次与尺度特征以及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 索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领域及要素。最后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包括构建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框架,并提出总体层面和详细层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 护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2025 VOL2: (P82-P89) [摘要] [PDF下载] -
功能家庭视角下我国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分异研究 [摘要] 县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县域发展不平衡与县城发展的分类引导问题,而县域城镇化进 程中农民家庭的现实需求、生计策略和主体行动逻辑应是相关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 发现,随着我国城镇化转型和现代性进村,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决策考量由“经济收益最大化”转向“家庭功能最大化”, 家庭功能的次序性、角色性和空间性三重属性互相作用,使得当代中国农民家庭在村镇、县城、县外流动产生独特的三 元空间配置,成为我国县域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微观注脚。据此,从“功能家庭”视角为新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内在机 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推动我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分类引导县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 VOL2: (P90-P97) [摘要] [PDF下载] -
苏南乡镇空间的多尺度重组过程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后,苏南乡镇经历了规模巨大且过程复杂的空间重组过程。引入尺度重组的理论框架,从经济—治理—社会 三元视角对这一过程进行阐释。与宏观制度分期相对应,该重组过程可以分为:(1)苏南模式兴起到市场化改革时期 (1978—1992年),承接区域市场背景下的本地空间建构是乡镇空间组织的核心特征。(2)外向型经济时期(1992—2010 年),均衡化模式引发的空间矛盾促使乡镇空间发生分尺度上移与水平重组并行的重构过程。(3)区域一体化发展时期 (2010年至今),区域一体化所缔结的长三角功能网络将乡镇置于更扩散的尺度关系网络,生产出地方—区域辩证接合 的乡镇空间形态。最后通过对昆山市张浦镇的案例从微观层面具体阐释了这个重组过程。 2025 VOL2: (P98-P104) [摘要] [PDF下载] -
大数据支持下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新城特征比较——以上海、东京、新加坡、香港为例 [摘要] 在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支持下,建设新城成为超大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缓解城市人口与用地压力的有力手段。上 海作为我国的超大城市之一,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提出了将五个新城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新要求。为了 更好地引导未来上海新城的建设与规划,选取东京、新加坡、香港3个亚洲城市中不同发展类型的新城与上海的松江新 城进行城市建成环境的特征比较。利用多源大数据对不同新城的建成环境进行量化及发展特征评估,探究不同发展类 型的新城的建成环境的异同,以了解上海新城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发展成熟的新城间的差异。最后结合上海新城的规划 目标,为上海新城发展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目标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 2025 VOL2: (P105-P112) [摘要] [PDF下载] -
小微企业的时空演化及其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 [摘要]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从空间视角支持促进我国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和持续成长,对于我国经济 稳中有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规模与空间两个方面描述小微企业的演化特 征,并构建小微企业空间选址模型,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进行检验,论证各因子对于浦东新区内小微企业的选 址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浦东新区小微企业空间分布受集聚效应与公共服务正向影响明显,企业集聚与商业环境是 影响小微企业的重要因素,创新投入与用地成本存在较高积极影响,创新产出、交通区位、公共服务水平与医疗保健服 务设施次之。此外小微企业选址在发展较为成熟的片区受创新环境与企业集聚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在发展处于初期 阶段的片区则更偏好低廉的用地成本,在靠近主城区的片区对餐饮和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偏好,在城市外部圈层则对地 铁站、金融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产业园区更加敏感。 2025 VOL2: (P113-P120) [摘要] [PDF下载] -
复杂网络理论视角下城市空间活力测度与规划导控研究 [摘要] 针对现代城市空间活力缺失问题,相关研究已经初步证实复杂网络与空间活力的关联性,但是这一关系的具体空间表 征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复杂网络结构属性与活力形态的作用关系探讨,发现城市空间活力的3项构成规律:节点集聚与 混合引致高密度多样化功能、路径连接与可达构成关联性街道体系、尺度分形与交互塑造宜人空间环境。应用“空间— 活力”相关性测度模型,以重庆市中心城区12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形态推演,分析活力值与复杂网络耦合关系, 证实了空间活力生成机制的合理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城市活力空间设计导控路径,包括空间多元属性认识、路径非 线性层级构成、空间场所互动关联设计3个方面,并展开行为活力机制、时间演变规律等角度的后续研究探讨,以期对 当下我国城市多维信息叠加的活力营建有所借鉴。 2025 VOL2: (P121-P128) [摘要] [PDF下载] -
多方协作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美国加州无障碍环境的实施机制分析 [摘要] “人居三”以来,包容性发展成为国际大力推进的人居环境目标。无障碍环境作为包容性发展的必要空间措施,正在跨 越建筑和环境工程尺度,进入城市规划的实践范畴。针对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对单一的管理以及施工、维护效果不尽 人意的现状,通过分析美国《ADA可达性设计规范》落实到加州地方建设管理的过程,揭示政府部门、业主、专业技术 人员和司法部门等不同角色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互动关系,提出构建多方制衡的监督网络与制定适应多种情况的政 策工具包,对实现环境可达性效果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当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2025 VOL2: (P129-P134) [摘要] [PDF下载] -
英国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实践与启示 [摘要] 20世纪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再到如今的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演变。英国作为其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推动者,通过不断完善政策设计和治理体系,逐步探索出多级 部门、多元政策和多方主体协同的创意产业协同路径,推动着创意内涵与时俱进、创意经济稳步增长和创意空间规模集 聚,为我国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示范与发展思路。通过分析总结英国创意产业演进历程中的现实基础和协同路径,结合 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尝试从创意体系、创意氛围、创意空间和创意内涵4方面提出对我国创意产业高质量协同 发展的建议。 2025 VOL2: (P135-P142) [摘要] [PDF下载]
共 18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