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3年第2期 总第169期 【本期主题: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规划】
- 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 ——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1-P7) [PDF下载]
-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 [摘要] 2023 VOL2: (P8-P14) [PDF下载]
-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15-P22) [PDF下载]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23-P28) [PDF下载]
-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空间分异机制与优化 策略——以西藏昌都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29-P37) [PDF下载]
- “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计” 耦合适应研究——以独龙江流域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38-P44) [PDF下载]
-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 [摘要] 2023 VOL2: (P45-P51) [PDF下载]
- “上海2035”总规指引下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 编制研究 [摘要] 2023 VOL2: (P52-P59) [PDF下载]
-
基于韧性提升的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 ——以贵州省下司镇清江村为例 [摘要] 乡村应急疏散空间是乡村防灾韧性最直接的空间表征,由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两部分构成。现有的乡村综合防灾规划中对应急疏散空间研究不足,缺少科学实用的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从韧性提升的视角提出乡村应急疏散空间规划方法及其技术要点。结合乡村特征识别空间脆弱性,通过多区域协同防灾空间规划、仿真优化的疏散路径规划和设施配置等方式,提升应急疏散空间工程韧性。深度介入社区应急疏散能力训练,建立多主体协同、多阶段联动、具备地方性特色的乡村社区应急响应机制,同步加强社会韧性。该方法完善了乡村综合防灾规划中的相关技术内容。 2023 VOL2: (P1-P7) [摘要] [PDF下载] -
寒地乡村韧性提升与规划响应路径 [摘要]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地区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韧性,即乡村主动 适应和调节外部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认知乡村现状并及时采取规划应对措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 例,对寒地乡村韧性进行剖析,研究乡村的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和工程韧性等5个韧性构成及存在 问题。进一步分析韧性提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寒地乡村韧性提升的规划响应路径,将韧性提升融入国土空间规 划,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2023 VOL2: (P8-P14) [摘要] [PDF下载] -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 基于韧性概念内涵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确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和灾害危险性的测度方法,提出综合韧性指数用以测度乡村人居环境韧性,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研究。基于现有江苏省范围内自然灾害危险性的分析,选取地震、地质、洪水和台风作为主要灾害威胁,结合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指标体系,测度2016年与2020年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并开展空间相关性和泰尔指数(Theil index)分析。研究发现:(1)综合韧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5大系统中除了人类系统均有所提升;(2)江苏省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3)江苏省内综合韧性指数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且苏南地区内部差异性显著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从韧性与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视角,为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023 VOL2: (P15-P22) [摘要] [PDF下载]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韧性评价与提升策略——以湖南省湘阴县为例 [摘要]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乡村地区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且体系不完善,易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评估乡村抵御相关风险的韧性能力并提出相应策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湖南省湘阴县为研究对象,基于“抵抗—恢复—适应”韧性模型,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韧性指标权重,对湘阴县153个村庄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湘阴县乡村整体韧性程度偏低,各村庄间的韧性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高风险的村庄主要有“抵抗力”脆弱型、“恢复力”脆弱型、“适应力”脆弱型、“抵抗—恢复”脆弱型4种类型。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韧性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3 VOL2: (P23-P28) [摘要] [PDF下载] -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的空间分异机制与优化 策略——以西藏昌都为例 [摘要]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资源配置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地区。以西藏昌都为例,基于人居环境系统与韧性理论,建立“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各类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昌都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普遍呈现低韧性水平,韧性高值区与高耦合协调区均集中于城区周边与河谷地带,总体呈现“点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条件与产业发展是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针对“失调衰退型、转型提升型、协调发展型”村庄特征提出单系统驱动提升与多系统协调优化策略,为山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023 VOL2: (P29-P37) [摘要] [PDF下载] -
“直过民族”聚落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计” 耦合适应研究——以独龙江流域为例 [摘要] “直过民族”指在我国云南等地,由原始社会末期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当前状态的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滇西北边陲的独龙江流域是“直过民族”之一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其地域的单元性以及跃进式的历史进程使得该地区的聚落人居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梳理等方法进行比对印证,在河谷、小流域、村寨3个尺度上论述独龙族人居环境的时空变迁,并探讨其聚落营建历程中核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独龙族以生存压力为主导形成了典型的山地聚落格局,并在游耕散居转为农业聚居的过程中不断调适其人居空间与社会组织。独龙族聚落作为独立的人居单元,在长中短时段的不同因素影响下构成多尺度嵌套的空间体系格局,并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建立起“生态—社会—生计”相耦合的适应机制。 2023 VOL2: (P38-P44) [摘要] [PDF下载] -
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乡村社区面临多重复杂的挑战与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村社区系统独特的自适应性与自调节性相关“社区韧性”问题引发多方关注。在乡村规划中如何提升社区韧性尚需学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规划实践为例,通过对乡村社区韧性的概念解析与既有文献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分析乡村社区韧性特征与变化的思路,构建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框架。北沟村多年规划实践表明,在乡村规划中充分尊重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度保持乡村社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能够有效地逐步修复和提升乡村社区的综合韧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3 VOL2: (P45-P51)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2035”总规指引下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 编制研究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在梳理生态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上海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现状,延续“上海2035”总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与逻辑框架,提出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与策略:一是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生态空间框架体系;二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三是强化“四类六区”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四是完善时空秩序的空间规划传导路径,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2023 VOL2: (P52-P59)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