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18年第6期 总第143期 【本期主题:美丽乡村】
-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建设探索 [摘要] 2018 VOL6: (P1-P1) [PDF下载]
- 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 ——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 [摘要] 2018 VOL6: (P1-P15) [PDF下载]
-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 策略的思考——以上海为例 [摘要] 2018 VOL6: (P1-P22) [PDF下载]
- 城乡融合理念下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摘要] 2018 VOL6: (P1-P30) [PDF下载]
- 以乡村慢道建设为抓手的大都市乡村腹地全域旅 游发展策略——以常州天宁区为例 [摘要] 2018 VOL6: (P1-P38) [PDF下载]
- 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 持续路径研究 [摘要] 2018 VOL6: (P1-P45)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要] 2018 VOL6: (P1-P54) [PDF下载]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摘要] 2018 VOL6: (P1-P58) [PDF下载]
-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建设探索 [摘要] 黄浦江与苏州河的变迁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从老城厢到外滩再到陆家嘴,“一江一河”始终与上海的发展紧 密相连。“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愿景,“一江一河”如何打造与此相匹配的世 界级滨水区成为亟待探索的议题。由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一 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以最高标准、谋划长远、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尊重差异为工作原则,在现状评估、国际对 标、专题研究等工作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一江一河”建设规划成果,内容包含规划定位、规划原则、规划内容、五大行动、 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以期将“一江一河”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 2018 VOL6: (P1-P1) [摘要] [PDF下载] -
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 ——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 [摘要] 我国乡村聚落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性、社会性和空间性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的对应关系。其中, 乡村聚落重要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关系特征,一般都以“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物质载体予以集中呈现。但是由于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随着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其 物质环境也逐渐被弃置。研究指出:以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点穴”启动,通过“文化定桩”的方法,可以成为当 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结合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阐述以文化定桩为灵魂、通过核心公共空 间的创造性修复和更新的探索成效。 2018 VOL6: (P1-P15) [摘要] [PDF下载] -
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 策略的思考——以上海为例 [摘要] 在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背景下,上海城乡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地区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现状底数不清、村庄规划滞后、建设用地减量、存量土地盘活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 迫切需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振 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对标全球知名城市乡村,借鉴国内乡村建设先进经验,结合上海乡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 乡村是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创新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生态之城的绿色本底,是村民生产、生活、创业空 间。加强上海乡村振兴规划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对接,把握好规划底线约束,保持规划适度弹性,优化城乡功能布局, 推进上海乡村规划“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和管理新模式。 2018 VOL6: (P1-P22) [摘要] [PDF下载] -
城乡融合理念下西咸新区乡村建设规划* [摘要]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乡村发展有了新内涵,城乡关系被重新定位,城乡融合成为时代要求,而在此过程中 基于城乡特质分析,正确认识均等的城乡地位和动态的城乡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展开乡村建设是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西咸 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其所处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及其长期对城市发展的重视使得西咸全域乡村发展滞后严重。对于西咸全域乡 村发展来说,通过对西咸特质进行全面分析,立足城乡融合理念,构建全区域大统筹、分类别定等级、分层级重协同的乡村规划 思路,在明确构建西咸全域一体的城乡空间关系基础上,以“分级管控、分类施策”为原则,对乡村经济产业建设及空间建设进 行全面部署,重点从全域村庄空间建设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置等多方面提出乡村建设要点及标准,多方位重构城乡 关系,探索城乡融合理念下乡村发展与建设路径,切实推进乡村品质提升,为新时代展开全域乡村规划及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2018 VOL6: (P1-P30) [摘要] [PDF下载] -
以乡村慢道建设为抓手的大都市乡村腹地全域旅 游发展策略——以常州天宁区为例 [摘要] 大都市郊区的乡村腹地有着良好的休闲市场依托,却常常呈现出与其所依托的繁荣大都市并不相称的发展态势,严重影 响着大都市的整体发展品质。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成为大都市乡村腹地振兴发展的重 要途径。积极推进乡村慢道建设,能够在较短时间和有限投入的前提下,将大都市庞大的郊区休闲需求较为便捷地导入乡 村腹地,从而为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促进乡村腹地振兴提供重要动力。由于大都市乡村腹地通常承担着基本农田和 生态保护方面的重任,可以腾挪的建设用地资源非常有限,决定了乡村慢道的建设必须在符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探寻实 施的可行性。同时,以线性开发带动面域发展,还要充分考虑整体推进的持续性。结合常州天宁区案例,探讨了乡村慢道的 选线依据、建设方式,以及结合建设推动乡村风貌改善和统筹沿线零星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等方面的策略。 2018 VOL6: (P1-P38) [摘要] [PDF下载] -
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 持续路径研究 [摘要] 消费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同时到来催生出全新的视觉消费时代。尤其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城乡空间视觉化的程度迅 速加深,范围不断扩大。网红村的出现就是空间视觉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必然产物。基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视觉景观概念,深 入剖析宁波市奉化区王家岭村的网红村发展历程与机制,阐述视觉景观生产在信息时代重构乡村的机制与效应。作为一种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视觉景观生产能带来乡村的消费化转型、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繁荣的表象下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困境不容忽视。通过深入的制度设计和综合治理重构重塑乡村特有的生活意趣和守望精神,或许才是乡村振兴的本质。 2018 VOL6: (P1-P45) [摘要] [PDF下载] -
新时代上海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要] 简要回顾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城镇化历程。相对全国而言,上海城镇化水平较高,较早提出“城乡通开,全市一体” 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心城区和郊区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发展的不充 分,已成为上海市新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为此,提出上海市以乡村发展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3大策略,先期规划建 设上海休闲度假型、特色文化型、新兴产业型、宜业宜居型等4种类型美丽乡村。 2018 VOL6: (P1-P54) [摘要] [PDF下载]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村庄规划转型的探索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规划在这一新时代下面临着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从蓝图 式规划到实施型规划、从技术型规划到社会型规划转型的新要求。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提出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规 划编制中,应注重落实空间管控目标、激活内生经济动力、修复乡土文化基因、营造乡村风貌特色、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等5 个方面,使村庄规划打破传统空间规划的束缚,提升村庄软性条件,引导村庄健康发展。 2018 VOL6: (P1-P58)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