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5年第3期 总第182期 【本期主题: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与比较*——以北京市当代社区和怡美社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1-P7) [PDF下载]
- 大语言模型助力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8-P15) [PDF下载]
- 实施导向下的广州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16-P22) [PDF下载]
-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规划演进 ——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23-P30)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31-P39) [PDF下载]
- 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 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40-P48) [PDF下载]
- 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 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49-P58) [PDF下载]
- 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的历史城区更新公共价值 实现路径探讨——以腾冲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59-P64) [PDF下载]
-
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与比较*——以北京市当代社区和怡美社区为例 [摘要] 社区生活圈逐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概念。聚焦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前置性问题,提出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体系与划分方法,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当代社区、怡美社区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结晶生长模型,划分出理想社区生活圈范围;基于居民出行的GPS数据,划分出实际社区生活圈范围。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内部结构由“基本生活圈—弹性生活圈—共享生活圈”组成。理想社区生活圈呈现类似“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而实际社区生活圈呈现出“点—轴”分布的结构,共享生活圈也呈现出相似特征。总体来说,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法和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 VOL3: (P1-P7) [摘要] [PDF下载] -
大语言模型助力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研究 [摘要]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仍面临动态服务智能定制和用户实时交互能力不足的挑战,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技术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整合能力为破解该难题带来机遇。通过时空知识图谱集成、地理邻近性增强检索与垂域大模型动态决策,搭建融合LLMs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社区公共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智能助手、邻里在线社交平台、社区生活圈资源实时评估与优化等应用场景。深圳高校型社区与超高密度混合社区的试点结果显示,该体系能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增强居民互动与社区治理参与。展望LLMs在生活圈规划和治理中的双重应用,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宣导、规划反馈以及自下而上的需求预测与公众参与、项目建议和社区服务优化,反映大模型等新技术对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的潜在价值。 2025 VOL3: (P8-P15) [摘要] [PDF下载] -
实施导向下的广州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 [摘要]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推动城市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社区生活圈规划仍然面临与法定规划体系衔接不畅、对社区需求的异质性和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实施路径不完善等问题,如何从理念探索转向全面实施,成为社区生活圈研究的关键议题。广州市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系列工作,逐步推动从规划方案转向融合规划、行动、实施、管理等多维度的社区综合解决方案转变。通过系统梳理广州市在社区生活圈划分、服务能力评价、关键要素配置、规划体系衔接和实施行动计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提出基于实施导向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路径,旨在探索宜居社区长效建设机制,以期为广州市及其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025 VOL3: (P16-P22)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规划演进 ——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 社区规划是当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在基层落实的主要工具,通过统筹社区发展的空间、时间与社会治理等要素,使规划能够更深入地介入日常生活。伴随着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整体目标,上海自2016年以来开展了多阶段的社区层面规划实践。通过梳理社区规划从微更新、行动规划走向综合性规划的动因和背景,总结形成社区规划的“上海模式”,包括其作为综合性规划的目标定位、与现有规划体系的多层次衔接、按需编制的定制型内容、“时空人”统筹的编制方法和多元协作的编制过程。面向未来,提出社区规划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公共资源适应性调控的提升方向,以期为更多城市的社区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VOL3: (P23-P30)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进行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活圈优化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侧重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形态及功能优化分析,而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动态性和复杂情境刻画不足。从时间地理学出发,以北京近郊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将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小区、基本社区生活圈、共享社区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4个圈层,从居民在不同圈层的活动时间节奏、时空热点、活动序列特征等方面透视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生活圈内不同圈层开展各类家外非工作活动的时空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性:小区是老年人休闲与社交、年轻人育儿的重要空间,而基本社区生活圈承载较多家庭照料、育儿和食物活动,共享社区生活圈进一步承载更为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尤其是长时段的休闲与社交活动。工作日上午居民在基本社区生活圈内活动较为活跃,下午更多在小区内活动,而休息日二者相反。此外,居民不同时段在社区生活圈各圈层的活动时空安排呈现出明显的活动分异和人群分异。 2025 VOL3: (P31-P39)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 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摘要] 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着重强调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生活圈作为城市规划新的落脚点,其生活便利度是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核心因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范围,基于步行指数构建便利度评估方法,对北京市朝阳区各小区及其生活圈的生活便利度进行全面评价分析,以此识别朝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多级特色商圈、增设交通站点提升设施可达性、构建“线上+线下”复合场景设施空间形态3点优化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方法支撑。 2025 VOL3: (P40-P48) [摘要] [PDF下载] -
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 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依据城市生活圈理论,基于时空大数据对北京市的多层级城市生活圈进行研究。利用社团识别、核密度估计和多算法聚类等技术手段,量化测度北京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的空间结构,刻画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网络,揭示了不同生活圈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规律。根据通勤及生活性出行的距离—概率曲线,利用基于Hausdroff距离的K-Medoids聚类算法对北京全市社区生活圈进行类型划分和特征归纳,同时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全市生活圈依照不同出行特征可划分为均衡型、通勤依赖型、生活依赖型、廊道型及其他类型5大模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活动和其他生活性活动圈层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空间相对关系上,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布特征。研究为理解城市生活圈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2025 VOL3: (P49-P58)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的历史城区更新公共价值 实现路径探讨——以腾冲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与难点区域,需要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平衡多元利益冲突,并推动空间与社会环境的 综合治理,亟需建立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更新治理路径体系。引入公共价值理论领域“战略三角”模型分析工具,针对 历史城区更新的特定情境进行应用化调整,构建包含共识性价值目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协作式运作机制的更新治理 理论框架。通过腾冲老城区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聚焦价值目标、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3大关键维度,实现历史城区更新 中的公共价值,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城市更新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 VOL3: (P59-P64) [摘要]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