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2025年第3期 总第182期 【本期主题: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与比较*——以北京市当代社区和怡美社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1-P7) [PDF下载]
- 大语言模型助力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8-P15) [PDF下载]
- 实施导向下的广州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16-P22) [PDF下载]
-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规划演进 ——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23-P30)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31-P39) [PDF下载]
- 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 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40-P48) [PDF下载]
- 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 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49-P58) [PDF下载]
- 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的历史城区更新公共价值 实现路径探讨——以腾冲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59-P64) [PDF下载]
- 在城市重点地区开展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的实 践探索——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65-P70) [PDF下载]
- “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国家级高新区空间重 构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71-P78) [PDF下载]
- 存量更新与创新发展驱动下的城市硅巷发展效应 及其机制解析*——以南京市悦动•新门西产业园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79-P85) [PDF下载]
- 未来城市智能低碳场景设计的导控体系构建 ——基于“理想之地”项目实践 [摘要] 2025 VOL3: (P86-P93) [PDF下载]
-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模式与肇因分析* [摘要] 2025 VOL3: (P94-P101) [PDF下载]
- 跨国文化消费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体现 ——以上海市虹泉路韩国街街区为例 [摘要] 2025 VOL3: (P102-P108) [PDF下载]
- 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影响研究* [摘要] 2025 VOL3: (P109-P117)
- 轨道站点地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武汉实证 [摘要] 2025 VOL3: (P118-P125) [PDF下载]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超级枢纽的规划及建设 探索 [摘要] 2025 VOL3: (P126-P132) [PDF下载]
- 德国乡村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演进及实践启示* ——基于产业与规划双重视角 [摘要] 2025 VOL3: (P133-P140) [PDF下载]
-
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与比较*——以北京市当代社区和怡美社区为例 [摘要] 社区生活圈逐步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概念。聚焦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前置性问题,提出理想社区生活圈与实际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体系与划分方法,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当代社区、怡美社区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结晶生长模型,划分出理想社区生活圈范围;基于居民出行的GPS数据,划分出实际社区生活圈范围。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内部结构由“基本生活圈—弹性生活圈—共享生活圈”组成。理想社区生活圈呈现类似“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而实际社区生活圈呈现出“点—轴”分布的结构,共享生活圈也呈现出相似特征。总体来说,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法和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 VOL3: (P1-P7) [摘要] [PDF下载] -
大语言模型助力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研究 [摘要]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社区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仍面临动态服务智能定制和用户实时交互能力不足的挑战,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技术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知识整合能力为破解该难题带来机遇。通过时空知识图谱集成、地理邻近性增强检索与垂域大模型动态决策,搭建融合LLMs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的社区公共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智能助手、邻里在线社交平台、社区生活圈资源实时评估与优化等应用场景。深圳高校型社区与超高密度混合社区的试点结果显示,该体系能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增强居民互动与社区治理参与。展望LLMs在生活圈规划和治理中的双重应用,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宣导、规划反馈以及自下而上的需求预测与公众参与、项目建议和社区服务优化,反映大模型等新技术对生活圈规划与治理的潜在价值。 2025 VOL3: (P8-P15) [摘要] [PDF下载] -
实施导向下的广州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 [摘要]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推动城市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社区生活圈规划仍然面临与法定规划体系衔接不畅、对社区需求的异质性和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实施路径不完善等问题,如何从理念探索转向全面实施,成为社区生活圈研究的关键议题。广州市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系列工作,逐步推动从规划方案转向融合规划、行动、实施、管理等多维度的社区综合解决方案转变。通过系统梳理广州市在社区生活圈划分、服务能力评价、关键要素配置、规划体系衔接和实施行动计划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提出基于实施导向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路径,旨在探索宜居社区长效建设机制,以期为广州市及其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025 VOL3: (P16-P22)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社区规划演进 ——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 社区规划是当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在基层落实的主要工具,通过统筹社区发展的空间、时间与社会治理等要素,使规划能够更深入地介入日常生活。伴随着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整体目标,上海自2016年以来开展了多阶段的社区层面规划实践。通过梳理社区规划从微更新、行动规划走向综合性规划的动因和背景,总结形成社区规划的“上海模式”,包括其作为综合性规划的目标定位、与现有规划体系的多层次衔接、按需编制的定制型内容、“时空人”统筹的编制方法和多元协作的编制过程。面向未来,提出社区规划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公共资源适应性调控的提升方向,以期为更多城市的社区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VOL3: (P23-P30) [摘要] [PDF下载] -
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进行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活圈优化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侧重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形态及功能优化分析,而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动态性和复杂情境刻画不足。从时间地理学出发,以北京近郊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将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小区、基本社区生活圈、共享社区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4个圈层,从居民在不同圈层的活动时间节奏、时空热点、活动序列特征等方面透视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生活圈内不同圈层开展各类家外非工作活动的时空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性:小区是老年人休闲与社交、年轻人育儿的重要空间,而基本社区生活圈承载较多家庭照料、育儿和食物活动,共享社区生活圈进一步承载更为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尤其是长时段的休闲与社交活动。工作日上午居民在基本社区生活圈内活动较为活跃,下午更多在小区内活动,而休息日二者相反。此外,居民不同时段在社区生活圈各圈层的活动时空安排呈现出明显的活动分异和人群分异。 2025 VOL3: (P31-P39)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价与优化 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摘要] 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着重强调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生活圈作为城市规划新的落脚点,其生活便利度是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核心因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范围,基于步行指数构建便利度评估方法,对北京市朝阳区各小区及其生活圈的生活便利度进行全面评价分析,以此识别朝阳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多级特色商圈、增设交通站点提升设施可达性、构建“线上+线下”复合场景设施空间形态3点优化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方法支撑。 2025 VOL3: (P40-P48) [摘要] [PDF下载] -
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 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 依据城市生活圈理论,基于时空大数据对北京市的多层级城市生活圈进行研究。利用社团识别、核密度估计和多算法聚类等技术手段,量化测度北京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的空间结构,刻画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网络,揭示了不同生活圈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规律。根据通勤及生活性出行的距离—概率曲线,利用基于Hausdroff距离的K-Medoids聚类算法对北京全市社区生活圈进行类型划分和特征归纳,同时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全市生活圈依照不同出行特征可划分为均衡型、通勤依赖型、生活依赖型、廊道型及其他类型5大模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活动和其他生活性活动圈层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空间相对关系上,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布特征。研究为理解城市生活圈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2025 VOL3: (P49-P58) [摘要] [PDF下载] -
基于“战略三角”模型的历史城区更新公共价值 实现路径探讨——以腾冲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摘要] 历史城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与难点区域,需要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平衡多元利益冲突,并推动空间与社会环境的 综合治理,亟需建立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更新治理路径体系。引入公共价值理论领域“战略三角”模型分析工具,针对 历史城区更新的特定情境进行应用化调整,构建包含共识性价值目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协作式运作机制的更新治理 理论框架。通过腾冲老城区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聚焦价值目标、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3大关键维度,实现历史城区更新 中的公共价值,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城市更新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 VOL3: (P59-P64) [摘要] [PDF下载] -
在城市重点地区开展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的实 践探索——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为例 [摘要] 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高效能营商环境,上海市城市重点地区纷纷探索开展规划实施平台的建设和 管理工作实践。临港管委会对近年正在或即将开发建设的临港新片区重点地区开展规划实施平台管理工作,其整合了规划、 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多方力量,搭建了包括规划管控和统筹实施的两级平台。规划管控平台负责组织推进、技术指导、统 筹协调、评估考核,统筹实施平台负责对区域开展设计统筹、建设统筹、运营统筹。通过两级平台的协同服务,重点对区域内基 础性、公益性、公共性要素进行管控引导,并嵌入临港管委会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方案审批、建设统筹等日常管理环节,采用 三级会议制度消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的高品质、高效能落实。 2025 VOL3: (P65-P70) [摘要] [PDF下载] -
“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国家级高新区空间重 构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摘要]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 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 为例,揭示其空间重构特征、治理创新机制,并以此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高新区空间演化的解释框架。定性实证表明,东 湖高新区发展包含工业生产主导阶段、建成环境生产主导阶段和科技创新生产主导阶段3个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阶 段化特征。伴随发展阶段的转换,政府角色由单一的“行动者”转向连接多元主体的“合作者”,由“直接参与者”转 向引领创新变革的企业家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者”。研究表明,高新区空间重构具有“国家治理创新”特征,政府始终 处于核心地位,吸纳市场及社会参与,走出了一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2025 VOL3: (P71-P78) [摘要] [PDF下载] -
存量更新与创新发展驱动下的城市硅巷发展效应 及其机制解析*——以南京市悦动•新门西产业园为例 [摘要] 城市硅巷承载了“存量空间更新”与“创新产业集聚”的双重任务,具有以空间品质为载体、经济活动为锚点、多元治 理为保障的复杂属性。基于韦伯理论,提出“空间—经济—治理”的研究框架,以南京市悦动•新门西产业园为例,探究 城市硅巷多元发展效应与作用机制,总结更新与创新的驱动关系。研究表明:(1)硅巷空间是创新活动的集聚载体,创 新经济的收益性与多元治理的协同性驱动着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更新,基于公私利益共赢的多元治理结构成为创新经济 发展的重要保障;(2)硅巷演变中更新与创新的作用表现为以存量更新为导向的创新空间营建,以及创新要素驱动的 城市空间再更新,二者相互助推、共同促进城市空间与治理的多维发展;(3)双重使命下的城市硅巷发展需要治理主体 角色转型与政企力量互补,形成兼顾创新生态系统与更新利益共享的复合路径。 2025 VOL3: (P79-P85) [摘要] [PDF下载] -
未来城市智能低碳场景设计的导控体系构建 ——基于“理想之地”项目实践 [摘要] 面对未来城市智能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趋势,提出“如何利用交互场景设计方法体系应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 从“需求分析、诊断研判、场景创新”入手,通过整合“智能+”先进技术与“低碳+”智能方法,建立场景“设计+” 的方法体系,通过技术预见、推演强化、情景分析、全息场景、场景创新路径,推进“理想之地”的场景设计过程,形成紧 凑混合街区、绿色智慧交通、开放友好环境、绿色低碳建筑、节能高效设施、普惠人文治理等6个场景,并提出创新导控体 系。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推动“理想之地”品牌推广与“预见大都市未来”理论发展,持续推动多元场景的迭代升级。 2025 VOL3: (P86-P93) [摘要] [PDF下载] -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模式与肇因分析* [摘要] 基于当今城市高质量规划建设有必要借鉴历史生态环境演变轨迹,以及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特征对上海 建设韧性生态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启示作用的认知,利用上海近代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的相关历史数据, 采用表达水系特征的长度、密度、水网复杂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网—路网密度关系指数等定量指标,对近代上海公共 租界水系的空间演变模式及演变肇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上海近代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模式分别有景观变迁模 式、结构退化模式、空间置换模式3类;上海近代公共租界水系空间演变肇因包括资本逐利效应、价值更迭效应、多极博 弈效应、行为失序效应4类。 2025 VOL3: (P94-P101) [摘要] [PDF下载] -
跨国文化消费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体现 ——以上海市虹泉路韩国街街区为例 [摘要]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有明显进入消费社会的倾向,消费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之一。上海 作为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城市,可以预见,越来越多交织着全球化和本地化因素的文化消费空间将被塑 造。借助消费文化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虹泉路韩国街街区的演化过程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针对跨国 文化消费空间合理营造的建议,包括创新社区治理机制、营造街区公共空间、打造文化场所空间等,以期助推我国全球 城市建设。 2025 VOL3: (P102-P108) [摘要] [PDF下载] -
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影响研究* [摘要] 从职住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入手,探究上海郊区轨道交通(以下简称“轨交”)对2011—2021年间上海市 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的居住—就业和居住—游憩联系,计算两年度功能多中心指标、 郊区轨交站点周边地区相应联系的变化,以分析郊区轨交对市域功能多中心演变的作用;比较两年度各就业及公共活 动中心联系范围、能级的变化,以分析郊区轨交对中心体系演变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职住空间结构上,上海郊区轨交整 体促进了市域功能单中心趋势加强,对市域居住—就业功能联系极化发展有明显作用,并在中心能级和服务范围上均 改变了就业中心体系;在生活空间结构上,郊区轨交局部推动了市域功能多中心发展,对市域居住—游憩功能联系分散 化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仅起到了扩大公共活动中心在郊区服务范围的作用。郊区轨交给职住空间结构、生活空间结构 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应。要实现上海市域多中心规划目标,需分两个维度认识郊区轨交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分类制 定规划策略。 2025 VOL3: (P109-P117) [摘要] -
轨道站点地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武汉实证 [摘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效应和机制仍不明晰。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武汉市轨道站点地区 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空间差异及不同交通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因素,探讨站点地区分类型规划调控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 论:第一,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分担率与慢行分担率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轨道交通与常规 公交分担率呈协同变化趋势,而小汽车分担率空间差异不明显。第二,从影响要素来看,轨道站点网络中心性特征对促 进人口选择公交出行、减少小汽车出行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建成环境要素对慢行分担率、轨道交通分担率影响作用呈 现显著差异,小汽车出行分担率主要受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影响。第三,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聚类划分为3大类、8个 子类型站点,出行方式构成和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探讨针对性规划策略以提升轨道站区绿色交通效应。 2025 VOL3: (P118-P125) [摘要] [PDF下载]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超级枢纽的规划及建设 探索 [摘要] 超级枢纽依托多样化客流、物流和信息流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总结全球超级枢纽的发展特征,包括通过产业 驱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依托综合开发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打造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环境。通过比 较分析指出,国内超级枢纽发展缺乏对产业体系构建和区域资源融合方面的思考,与城市既有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结 合不够紧密,亟需加强政策赋能和体制创新力度。以上海东方枢纽为例,思考超级枢纽的规划建设路径,通过打造空铁 联运下的全球服务平台以实现国际链接与区域协同,采取滚动开发模式以适配国际化客流与产业人口需求,通过体制 机制创新为自由贸易便利化赋能。 2025 VOL3: (P126-P132) [摘要] [PDF下载] -
德国乡村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演进及实践启示* ——基于产业与规划双重视角 [摘要] 乡村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维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我国乡村现代化的外源性 路径依赖依然明显,发展的内驱动力不足。基于系统论构建乡村现代化“推—拉”动力系统,从历时性视角剖析德国乡 村产业发展和规划管控的作用机制及转换。研究发现,德国乡村现代化总体经历了外驱动力主导、内驱动力兴起和内外 驱动力综合作用(新内生式)的发展过程;产业发展和规划管控由政府强力干预下的外生性动力主导向地区主导和地 方知识赋能下的内生性动力转变。剖析德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脉络、动力机制演化,以期为我国乡村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和 规划管控提供借鉴。 2025 VOL3: (P133-P140) [摘要] [PDF下载]
共 18 条记录